沒有部分本科畢業生的名校身世和年齡優勢,缺少博士畢業生的高學歷和社會經驗,不知何時起,曾一度被人羨慕的碩士畢業生,在就業路上已經越走越艱難。有關人士分析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教育對人才培養定位的缺失,應該引起社會的反思和重視。
與本科生競爭的尷尬
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碩士畢業生王紅波告訴記者,如果搞科研,碩士畢業生相對會有優勢,但如果是操作性強的工作,本科生倒是很“吃香”,因為碩士生能做的,本科生也能做。在薪酬上,碩士畢業生大多要求工資3000元以上,本科畢業生工資起點多是1500元左右,因此一些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工資要求相對較低的本科畢業生。即將畢業的黑龍江省某師范大學碩士生關學瑞談到求職則有著另一番尷尬。他就讀的學校即不是“985工程”大學,也不是“211工程”大學,使他與許多理想的就業崗位失之交臂。
部分碩士生求職發現,在他們學歷提高的同時,年齡劣勢也在不斷增大。翟赟是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兩年前他不顧單位的挽留,辭掉了溫州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讀到碩士畢業時已29歲,很多用人單位看到他的年齡一欄都無奈地搖頭。
與博士生競爭的無奈
賀曉敏是南開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他告訴記者,為了將來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他選擇了讀研究生(論壇) 。如今三年的學習讓他仍然無法找到一份高校教師工作?,F在很多高等院校招聘教師時要求學歷是博士。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碩士畢業生求職時,還面臨著另一個無奈的現狀,那就是用人單位對“科研項目”的要求。碩士生一方面理論知識積累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社會資源也不多,很少有人能拿到和企業的合作項目。而博士生具備學術上的優勢,科研能力較強,同時能掌握相對較多的社會資源,可以直接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拿到科研項目。所以,碩士畢業生在與博士生的求職競爭中屢遭“重創”。
求職尷尬折射出人才培養定位的缺失
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月波介紹,自2000年以來,中國高校的畢業生基數從100萬激增到600多萬人,是原來的6倍,目前畢業生就業已逐漸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南開大學社會學專家吳帆說,攻讀碩士研究生,如果打算以后從事科研工作,就應該注重理論研究、學術創造,如果打算從事應用型工作,就要注重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一些碩士研究生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求職方面的尷尬。